从狙击赛场走向未来战场
——“锋刃-2025”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观察
■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罗 鑫 廖彬华 张永清
中国武警参赛队员在比赛中。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侯崇慧摄
中国武警参赛队员在比赛中。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侯崇慧摄
盛夏,乌鲁木齐,炽热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睛。
3米/秒、6米/秒、2米/秒……“锋刃-2025”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现场,风速仪上的数字不断跳动,中国海军参赛队员夏鸿成与队友依托突击车,稳定瞄准150米外的目标。
根据比赛规则,“歹徒”头靶随机在4个车窗中闪现,每次仅停留3秒。时间一分一秒流逝,夏鸿成不断调整姿势,控制呼吸节奏,目光透过瞄准镜,不停地在几个车窗间游动。
突然,目标在左侧车窗闪现!夏鸿成迅速锁定头靶方向,肌肉记忆驱动他的食指完成预压、击发。凭借默契配合,夏鸿成和队友在这个课目中取得较好成绩。
声响掩护隐蔽狙击、人机协同隔障狙击、水上狙击作战……比赛期间,多个狙击作战场景轮番上演。“赛场对接战场。借鉴实战案例增强竞赛的实战性,是本届赛事的一大特点。”主办比赛的武警部队参谋部相关部门领导介绍,比赛更加注重人装结合、最大限度还原真实战斗场景,让参赛队员置身赛场,就仿佛身临真正的战场。
记者在比赛现场发现,“搭乘舟艇水上狙击”课目与往届相比发生了新变化——射击阵地从岸上的荡板转移到水面舟艇,射击目标也从单一靶架升级为船形靶标。“要想准确命中目标,参赛队员必须克服船体和靶标的双重晃动。”该课目主裁判王帅龙说。
赛场变化不止于此。赛场另一侧,人机协同隔障狙击正在进行,第二次站在赛场的中国武警雪豹突击队队员刘士柱发现,该课目较上届发生很大变化:靶标不再匀速移动,射击目标被迷彩幕布遮挡。
“战场上,敌人不会在你眼皮子底下匀速运动。”刘士柱告诉记者,贴近实战的课目设计,让他有时分不清是在赛场还是在战场。“过去,参赛选手们说得最多的是,‘从这里走向战场’,但现在,这里就是战场。”他说。
“战场在变、对手在变,赛场也要跟着变。”多次参加比赛课目设计的武警部队参谋部李参谋说,为了最大限度贴近实战,课目设置在灵活调整,比赛规则也在优化改进,“但无论怎么变,唯一不变的是源于实战又运用于实战的目标指向。”
湖泊另一侧,“半渡而击”课目正在紧张进行。该课目模拟的战斗背景是趁“敌”立足未稳之际,我方狙击小组对其隐蔽伏击,重点检验狙击手快速狙击能力。根据比赛规则,参赛选手需在30秒内,对设置在滩涂地带的5个钢板靶标进行射击。
为模拟真实作战环境,湖畔遍布蛇腹型铁丝网、拒马、防坦克三角锥等障碍物。李参谋介绍,5个靶标距离各不相同,对狙击手而言,要想成功命中目标,无论是对上膛击发的连贯性、狙击动作的一致性,还是对枪口转向后击发瞬间的稳定性,都有很高要求。
据了解,每一届“锋刃”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都会设置一项综合狙击战斗课目。与上届相比,本届赛事包含的课目环节从5个增至7个,行进路线也更长、更复杂。
综合狙击战斗课目主裁判张浩告诉记者,该课目中,狙击小组需在20分钟内,依次跃进7个射击阵地,完成各类射击目标20多个。这要求狙击手不断在动态奔袭、静态瞄准之间稳定切换。不仅如此,烈日、高温、风向等环境因素,也增加了比赛难度,进一步检验了参赛队员的实战能力。
以跟赛身份参与比赛的中国武警猎鹰突击队队员黄雅琼发现,游动反击环节要求狙击小组用手枪对近处10个玻璃头靶进行射击。“狙击手的过硬本领是千锤百炼的结果。狙击手只有灵活使用多种武器,才能更好适应战场变化。”黄雅琼说,这次参赛经历让她对战场的理解更加深刻,只有平时练就过硬本领,战时才能敢打必胜、一击制敌。
参赛感悟
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
■武警猎鹰突击队队员 黄雅琼
作为跟赛队员,我的成绩不会出现在排名榜上,也无缘站上领奖台。但我觉得,此行收获的经验比金牌更闪耀。
第一次参赛,我的心情十分激动。高难课目和严苛规则不断刷新我对战场的认知。对我来说,这不仅是一次比武,更是一场战斗。由于缺乏经验,走上赛场之初,我和队友只能边适应边调整。进入状态后,我们在多个课目中获得了不错成绩。然而,让我感触最深的是,与外国参赛选手同台竞技时,我们学到了很多实战狙击用得着的本领。比如,如何在强光下修正射击角度、如何在复杂环境条件下保养枪械……教科书里没有的知识,我们在赛场上找到了答案。
比赛已经落幕,但这些沉甸甸的经验将永远“上膛”。尽管我的成绩不会被记录,但那些在极限压力下暴露的短板,那些在比赛中积累的实战经验,将是我提升能力、突破自我的宝贵财富。我很庆幸能在国际赛场上学习成长。下一步,我将带着这些实战经验回归训练场,与战友们携手并进,共同磨砺“尖刀之刃”。
(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国银整理)
组赛心得
向战场“借考题”
■武警部队参谋部干部 李哲峰
“锋刃”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设置的课目,都是我们向战场借来的“考题”。“半渡而击”课目的30秒倒计时,模拟的是抢滩登陆时稍纵即逝的射击窗口;“搭乘舟艇水上狙击”课目设置的双重晃动,复刻的是执行水上任务时的颠簸状态;“渗透狙击”课目规定的连贯射击,模拟的是真实战场环境……这些不是刻意刁难,而是战场最真实的投射。
淬锋砺刃,是“锋刃”二字的深意所在。赛场上的每一次急促呼吸、指尖微颤,以及扣动扳机前的心跳加速,都是我们精心构设的现场环境给参赛选手带来的战场体验。当赛场与战场精准对接、练兵与练战有效结合,技战协同就会更加紧密,才更有底气制胜未来战场。组织“锋刃”赛事,我们追求的不只是搭建一个交锋交流的赛场,更是构建一个紧贴对手、紧贴实战的“准战场”,旨在帮助狙击手淬炼冷静果断、一击必中的实战能力。这些能力的汇聚,让“锋刃”不仅是一场比武,更是用实战化行动书写的铮铮誓言。
(邢晨整理)
新闻链接
“锋刃”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,是武警部队开展实战化训练和国际军事合作的重要品牌,此前已成功举办3届。
7月15日至19日,“锋刃-2025”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在新疆乌鲁木齐武警部队某训练基地举行,来自20余个国家的50余个狙击小组参赛。其中,中国派出陆军、海军、空军和武警部队的12个狙击小组参赛。
此次竞赛以务实合作为主旨,以“锻造特战精英、务实合作交流”为主题,按照“继承经典课目彰显品牌性、借鉴真实战例增强实战性、增设远距狙击提高挑战性、融入中国元素突出原创性”的设计思路,设置了精准基础、典型场景、综合战斗、远距离挑战狙击4个比赛类别。